搭車前進石碇!到整修完畢的溪畔,享受潺潺溪流與大自然的洗禮|走過僅有的歷史建築|徒步走近5公里,再探訪古道秘境!

【666路線介紹】

早在1950年代就有「台北~石碇」班車,由公路局營運,台北端則是行駛至公保大樓,簡稱北碇線。到了1977年,因欣欣客運增辦公路客運業務,就由欣欣客運接駛。2001年6月7日因為配合聯營公車制度,就將這條路線賦予號碼為666營運至今,並將路線縮短至景美。 2015年8月3日起為便利華梵大學師生、碇坪路與華梵路沿線居民通勤及減少私人運具的使用,將部分行駛至皇帝殿的班次延駛至華梵大學,並於其區間增設站位,同時取消「景美-八分寮」及「景美-石碇」兩條營運模式。從北碇線到666,至今已陪伴大家超過一甲子的歲月,相信未來仍是石碇、深坑、木柵人往返的好幫手。

【仙跡岩】

仙跡岩又名景美山,位於景美溪與新店溪之合流囗附近,當地人稱為溪子口山。仙跡岩位於南港山陵支脈,山頂有巨石,相傳石上足跡為仙人所留因而得名。仙跡岩地勢不高,最高海拔僅144公尺,仙跡岩四周登山囗約有14個,一般人大多從景興路241號旁的牌樓階梯而上,上山階梯稍陡,但不遠即進入緩坡路段,樹蔭濃密。仙跡岩及仙巖廟都是賞景極佳之展望點,是相當熱門的登山步道。

【木柵路】

在1899年就有景美往返木柵的道路存在,由景美經木柵到達深坑,1960年代將溝子口路、馬明潭路、及接深坑方向的道路納入木柵路範圍,晚期將景興路開始的景美街併入木柵路,共分為五段,景興路口至兆樸之歌社區前為一段,至秀明路口為二段,至萬壽橋頭為三段,至萬芳交流道口為四段,至高速公路下方為五段。木柵路沿途行經世新大學、永建國小、考試院、文山行政中心、木柵國小、木柵高工、捷運木柵站等,成為文山區相當重要的交通要道。

【深坑老街】

深坑因地理位置四面環山,形似坑底而得名,過去深坑是台北往返宜蘭必經之路,老街入口有一顆大茄苳樹地標,深坑老街就在不遠處,嘉苳樹的歷史已不可考,是鄰居們聊天和遊客歇腳休息的場所。在清代時期嘉慶年間就有深坑市街的出現,以純手工製作的方式加以鹽滷的「深坑豆腐」是深坑必吃的美食,來到深坑可千萬不要錯過!

【淡蘭古道外按古道】

外按古道分為二段,前段自石碇溪上的淡蘭吊橋開始,沿著國道五號高速公路橋墩而行,一路上的木造樓梯或花崗石步道,鋪設平坦整潔、道路寬敞易行,是車流量頻繁公路下的一片桃花源地。 先前因為颱風關係,外按古道封閉部分路段,據了解於2025年7月中旬完成修復。後半段整條古道有了截然不同的風景,充滿山中原始韻味,兩旁樹木草叢變多,像是到了森林浴步道一般,由平坦路面轉變為石子路面,沿途還有涼亭,走累了可在此稍作消息。外按古道全長2.3公里,平坦好走,聽著潺潺石碇溪流水聲,相當舒服,再走一段平緩的木棧階梯後即抵達古道終點員潭子坑橋。

【石碇西街】

早期染布業相當發達,繼染布之後,石碇西街的繁榮得力於茶葉的交易。茶葉市場主要集中在集順廟週邊,當時的石碇、汐止、竹東被一同列入北台灣三大茶市。後來由於煤礦發展,茶葉沒落,便將重心轉往石碇東街。

【集順廟】

集順廟創建於1838年,供奉保儀大夫與保儀尊王,是泉州安溪人的故鄉守護神。二樓明德宮供奉呂洞賓,常被煤礦業視為保佑他們的神祇。集順廟位於石碇國小旁,是在地石碇人的中心信仰。有著超過120年歷史的石碇國小是石碇當地的學校中心。

【石碇東街、石碇老街、百年石頭屋】

石碇老街是全台僅存的不見天街,雨棚或屋頂蓋住道路看不到天空而得名,算是騎樓的一種延伸。東街的人口比西街多,並逐漸取代往日的西街,為石碇區較繁榮的地方。百年石頭屋建造於民國前6年,原為「林恆春中藥舖」,裡面的階梯、牆壁都是鑿石而成,由於石碇東街過去是茶葉的集散地,後來煤礦業興盛時期達到巔峰,當時中藥舖又兼經營五金、雜糧、雜貨買賣。現在所看到的百年石頭屋,則是修復後的模樣。

【烏塗溪步道】

與外按古道為鄰,整條步道沿著烏塗溪而建。在進入步道前會經過烏塗溪上一座小橋,橋旁有保留下來昔日運煤橋的遺跡,一位礦工推著運煤台車的塑像是後來加上的,曾經的石碇是煤礦興盛的榮耀時代。但在1980年代發生重大礦坑災變,以至於石碇煤礦區如夕陽般沒落。烏塗溪步道全長2.3公里,步道沿著溪畔而行,路徑清幽平緩好走。近年來地方政府護魚有成,此處也成一條賞魚步道,行經地勢較低路段,還可在溪邊消暑並欣賞溪中成群的魚蝦。 聳立的牆上可以看到石碇著名藝術家楊敏郎先生題有「龍穿雲霄麟光閃閃.石碇山城聞蛟聲.門跨蒼穹流水潺潺.烏塗溪畔指鯉影」的詩句,增添一分藝術氣息。正上方即是國道5號高速公路,跨越烏塗溪谷的烏塗溪橋,橋墩加上箱型樑約有70多公尺,相當於23層樓高。看到烏塗一號橋即是步道終點烏塗窟。

【摸乳巷古道】

位於石碇烏塗里,這條古道從摸乳巷越嶺至山羊洞,再通往外楒子腳。另外有個「四戶公家一隻牛」的故事:早年因山區資源拮据,百年來世居石碇烏塗摸乳巷的許家、黃家,蓬菜寮的陳家,山羊洞的高家,合夥共飼一頭水牛。每到準備進行犁田翻土時,四家就會安排順序輪流牽著水牛越嶺往返,因此又稱作牧童古道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